湖州银行:以数字化转型助推绿色金融降本增效

1、背景

在大型金融机构业务下沉、金融脱媒、息差收窄等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地方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竞争加剧、收入和资产质量下降等压力,加快转型并寻求业务新增长点显得尤为迫切[1]。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浙江省湖州市在践行绿色理念、构建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形成了颇具影响的“湖州模式”,给当地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错位竞争优势和发展方向指引。

湖州银行成立于1998年,是湖州市唯一一家法人城商行。湖州银行“绿色基因”浓郁,是中国境内第三家采纳赤道原则[2]和国内首批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的试点银行[3]。近年来,为进一步增强行业竞争能力,同时满足地方转型发展需求,湖州银行因地制宜,将绿色提升到战略层面,通过践行“金融+绿色+科技+合作+风控”战略、健全组织架构体系、完善政策制度机制、创新产品服务等,实现了绿色金融快速发展。

2、挑战

在各项业务持续较快发展以及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下,湖州银行未来也将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具体来说,一方面绿色金融要求金融机构把使用自然资源的成本纳入决策依据,具有明显的正的环境外部性,而这种正的外部性在市场失灵情况下,会使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面临更大的前期成本和管理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绿色金融的服务对象是项目本身,因此还需识别项目是否属于绿色项目,符合获得绿色金融支持的相关要求。然而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与环境类项目的识别与对接渠道不够畅通,对具有环境效益的项目的金融需求也无法及时了解,导致金融机构在发掘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企业客户时获客成本较高。例如存在涉绿企业实际业务已经承做但并没有归类于绿色金融项目之中。

数字技术在解决于绿色金融存在的个性化痛点方面能够发挥显著作用,湖州银行依托数字化转型战略,开发绿色信贷管理系统,实现了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全流程线上化、智能化管理,实现了绿色金融业务的降本增效。

3、行动

一是建立绿色信贷识别体系。根据绿色信贷分类标准,湖州银行针对授信企业所处行业、经营范围、贷款用途、生产工艺等维度,建立了涵盖绿、蓝、黄、红49级共256项具体绿色细分门类的绿色信贷识别评价体系,由绿色信贷管理系统进行自动判别,将企业分为友好类(绿色)、合格类(蓝色)、关注类(黄色)以及退出类(红色),并根据贴标在额度和利率上进行差异化授信。

二是建立环境效益测算体系。按照金融监管部门的环境效益测算具体要求以及不同行业建立专业的环境效益测算模型,湖州银行将项目环境效益测算公式及参数要求嵌入系统后台,由系统自动测算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根据环境效益的测算结果及时调整信贷政策,优先为低碳项目开通快速审批通道。

三是创建ESG风控模型体系。通过系统刚性控制,强化环境社会风险全流程管理,按照赤道原则八大管理绩效制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并结合银行内部客户信息以及外部平台数据信息,前置信贷客户ESG风险管理,把企业的环境信用评级、碳排放管理水平、员工权益保障、安全生产、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67项四级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将评价结果与财务指标一起纳入违约概率模型,自动化预测贷款质量。

四是创建绿色需求对接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并根据客户“数字画像”定制投融资方案,匹配“绿色小微快贷”等差异化绿色金融产品。

4、成效

一是绿色识别效率得以提升。截至2021年末,累计对42000多笔业务进行了绿色识别和全流程贴标,识别的绿色信贷数量较2020年提升了13.49%,较2019年提升了47.18%,绿色识别准确率稳定在98%以上。并对全行1800多户公司客户完成ESG评价,累计形成了1万余份评级报告,排查ESG风险企业超60户,有效提升了对信贷客户履约能力的预判和对绿色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效率。

二是绿色管理水平得以提高。系统为信贷审批部门开通绿色信贷快速审批通道提供了依据,绿色信贷审批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3,间接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超3000万元。另外,绿色信贷数据报送人员也由原来的两名专职人员减少到一个兼职人员,报送时间从3天缩短至1天。

三是绿色金融服务能力有所增强。通过绿色金融的数字化转型,湖州银行能更准确地识别环境效益、更高效地实现差异化金融服务,增强了绿色金融的服务能力。例如围绕当地农业特色,白茶、湖羊、太湖鱼、湖蟹等农业产业开展农业产业相关贷款服务,截止20247月,以上相关业务余额超过57亿元,全行绿色贷款占比超过30%

参考资料:

[1] 石小云.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实践与建议[J].银行家,2023,(05):67-69.

[2] 赤道原则是参照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的一套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倡导金融机构对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

[3]http://www.huzhou.gov.cn/art/2019/7/25/art_1229213493_55075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