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金融工具

《G20转型金融框架》中第三支柱为转型金融工具,提出了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箱。该框架把转型金融工具归为四类,包括债务类融资工具、股权类融资工具、风险缓释工具及其他工具。转型金融工具以低碳转型为目标,灵活性强,有效加大了对传统行业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有助于满足传统行业低碳转型的资金需求。

1、债务类融资工具

(1)概念

务类融资工具包括支持适当的转型活动的绿色/转型贷款或债券、与可持续性发展挂钩的贷款或债券、定期存款、可偿还贷款及其他债务融资工具,以支持合适的转型活动。其中,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将贷款条件与可持续绩效目标挂钩,其资金用途较为广泛,不局限于特定的低碳转型项目。与SLL相似,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具有一定的财务和/或结构特征,相关特征会根据发行人是否实现其预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发生改变。

(2)案例1-转型贷款

2024年1月,浦发银行在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以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指导下,按照《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标准,落地上海首笔转型金融贷款,率先完成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3.1亿元转型贷款业务,助力航空运输企业低碳转型。本笔业务的落地是浦发银行落实国家关于绿色低碳转型工作部署以及“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的具体行动,更是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的有益探索。

(3)案例2-转型债券

2023年10月,中国银行通过卢森堡分行成功发行全球首笔钢铁转型金融债,规模3亿欧元,期限为3年。本次交易是中国银行助力河北省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创新举措,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支持河北省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项目,助力钢铁企业实现从“棕”到“绿”可持续低碳发展。

2、股份类融资工具

(1)概念

股权类融资工具包括专注于转型的收购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次级融资等股权投资。对于贷款和发债难度较大的高杠杆企业和中小企业而言,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如发行股票、配股、债转股等,或成立支持转型活动的股权投资基金,吸引更多投资机构,扩大绿色资金来源。

(2)案例 -股权投资基金

2021年7月,中国宝武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发起设立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500亿元,首期100亿元,是国内市场上规模最大的碳中和主题基金。该基金在投向上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绿色技术、节能环保、污染防治等板块,其中不低于50%投资于中国宝武碳中和产业链。通过投资钢铁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碳中和减排产业链、节能环保等领域,不断助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3、风险缓释工具

(1)概念

风险缓释工具包括保险和担保等工具,用于降低转型项目的风险。

(2)案例 -航运脱碳保险

2024年5月,中国太保首创航运业欧盟碳排放成本价格指数保险(以下简称“航运脱碳保险”),并落地全国首单,支持晟荣泽船务有限公司一涉欧航行船舶应对欧盟碳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此次推出的“航运脱碳保险”是我国金融行业首个服务对外贸易应对国际气候变化下航运脱碳风险的首创性金融产品,针对国际航行船舶碳排放当期与远期成本错配的焦点问题,通过保险的方式平抑成本跨期波动带来的经营不确定性,有效缓解我国航运业被纳入欧盟碳市场管理所带来的风险,为我国受到欧盟相关政策影响的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进一步提升行业应对国际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

4、其他工具

(1)概念

转型金融工具还包括但不限于资产支持证券、房地产投资信托、混合融资和支持转型活动或将投资组合与气候转型对齐的交易所交易基金。其中,混合融资作为近几年国际气候治理领域热点话题,主要是以慈善资本、公共资本或国际开发资本形成催化型资本,通过降低市场风险、增强信用、提高项目可行性等方式,撬动私营资本参与,以扩大整体资金规模。

(2)案例 -混合融资

山东绿色发展基金是在我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混合融资案例。2020年12月,亚洲开发银行正式批准绿色气候基金(GCF)联合融资山东绿色发展基金项目签约生效。该项目贷款金额1亿美元,期限20年,利率为1.25%,重点投向国内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等领域。该项目是绿色气候基金实施的第一个中国项目,不仅有助于国内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更为重要的是确认了我国合理利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机制的发展中国家定位和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