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4年11月27日上午,由湖州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简称“湖州绿金院”)与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简称“绿研”)联合主办的“财金创新支持资源型地区包容性转型的路径”闭门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政府智库、中资金融机构、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及社会组织的二十余位代表,围绕资源型地区包容性转型的财金政策进展、落地实践经验展开深入探讨,并探索如何通过财金创新撬动多元资金,助力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会上,来自山西、山东及内蒙古等地的参会嘉宾分享了地方经验与多维度的专业观察,为资源型地区包容性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参考。
开场致辞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能源转型项目主任岳丽君在开场致辞时表示,资源型地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从能源与产业转型两方面协同推进,同时保证财政和金融的强有力支持。通过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并提供资金保障,可助力资源型地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模式,推动产业多元化和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调发展,为包容性转型提供切实路径。
主旨发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主任介绍了财金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政策的进展,并结合资源型地区发展实际情况,提出需从根本上优化资源型地区的财政机制,设立矿产资源价格浮动准备金,以帮助传统企业防范和应对风险,并为新兴产业投资和能力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他强调,能源和产业转型的关键在于理顺利益协调机制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通过金融与财政政策协同推进,更好地释放金融活力,加速资源型地区的绿色低碳转型。
山东省电力行业协会会长徐震详细阐述了山东省能源转型及资金动员的现状、挑战及潜力。近年来,山东大力推动外电入鲁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同时加强储能建设以应对新能源消纳压力。省内还通过灵活改造煤电机组和探索碳捕集技术,为落实“双碳”目标提供保障。然而,目前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机制尚需优化,还不能完全匹配能源转型的需求,如中长期电力交易合理点比的问题,会对现货市场活跃度有影响,进而影响可再生能源投资收益。为支持绿色发展,山东引入了绿色基金、低息贷款和国际资本,并积极推动国企和民营企业合作,形成多元化融资路径。未来,山东仍需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新技术应用和政策协同,进一步释放绿色金融潜力,为全国能源转型提供重要示范。
圆桌讨论:
财金支持资源型地区新旧动能转换与包容性发展
圆桌讨论环节由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副主任郭虹宇主持,在本环节中,与会嘉宾探讨了湖北、山东、山西与湖州的实践,进一步为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了参考。
中碳科技湖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莫凌水分享了湖北省100亿绿色低碳发展母基金的规划与进展。湖北省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以创建百亿双碳基金为核心抓手,探索构建“一母N子”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力争2到3年形成超过200亿元的“一主N子”基金生态圈,撬动1000亿元资本投入到绿色低碳产业中。该基金重点投向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基建、环境保护等领域,以及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等产业。基金坚持开放合作和市场化运作原则,通过央企+国企、资本+产业及省市区三级联动模式,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并服务实体经济。目前,首期20亿母基金已组建,并计划在12月实现子基金和项目落地,为湖北省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金融支持。
亚州开发银行(ADB)首席基础设施金融专家梁耿恒介绍了亚开行在资源型地区包容性转型中的创新金融模式。亚开行主导的山东绿色发展基金通过“ADB融资+催化私营资本+能力建设”的创新金融机制,支持山东省绿色低碳转型。该基金由ADB、法开署(AFD)、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和绿色气候基金(GCF)等国际机构联合出资,采用多层资金结构模式,整合公共和私营部门资源,撬动私人资本投资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基金初期规模为15亿美元,目标吸引5倍社会资本,最终资金规模达到75亿美元。基金的投向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效提升、绿色交通及智慧城市等,并致力于通过定制化的绿色投资指导原则,将项目绿色评级与股权和债权投资条款挂钩,确保高质量推动绿色转型。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绿色金融方向负责人王东燕详细介绍了山西省推动高碳行业包容性转型的财金政策、挑战和机遇。山西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其产业以煤炭、煤电、钢铁和焦化为主,转型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山西的绿色低碳转型既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又需关注包容性,保障就业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山西出台了一系列转型金融政策,包括建立覆盖重点行业的转型金融目录和实施转型贷款实施指引等,推动煤电、焦化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绿色升级。然而,山西仍面临资金缺口大、就业安置难、能源保供需求大与经济韧性不足等挑战,需要进一步配套财金政策、完善市场机制并引导技术创新,为其高碳行业的包容性转型提供支持。
湖州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项目总监张芳分享了湖州在转型金融上的实践经验,包括地方如何建立转型金融标准、搭建碳账户体系以及创新激励机制与提供能力建设等。湖州制定了“8+1”转型金融标准和企业项目库,优先支持符合要求的转型企业和项目,充分利用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激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为解决技术和数据不足问题,湖州推出碳账户系统,纳入金融机构的授信客户,并通过模板和流程指引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操作指南。这些创新措施有效降低了转型成本,推动了低碳转型向市场化和商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气候与能源项目主管陈蓥婕介绍了转型金融在推进过程中的挑战与良好实践案例,涵盖企业、基础设施和金融机构层面。她强调,结合中长期贷款与企业转型方案、搭建数据支持平台(如湖州绿贷通)、保险参与风险分担,以及强化信息披露透明度(如中行的转型金融报告)是提升转型金融效果的重要措施。同时,她建议尽快出台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和技术路径目录,强化重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并通过公私合营模式提升转型的韧性,为可持续农业、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
问答与讨论
在问答环节,与会专家就扩大转型金融规模和加速落地所面临的挑战展开深入讨论,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数据可得性低、金融机构和企业动力与能力不足等。基于这些分析,专家们的建议包括:尽快出台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并就重点行业提出细化的转型方向与技术路径;通过明确转型金融的统计制度和货币政策激励等方式,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激励和约束;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和企业库,简化金融机构的数据获取流程和客户分类;引导金融机构将转型金融与业务拓展相结合,以提高商业可持续性。此外,与会专家强调,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气候目标的细化将有利于推动转型金融更有效地激励企业制定中长期转型规划,以实现转型的供需匹配和双碳目标的落实。
随着中国逐步深化绿色低碳转型进程,财金创新是资源型地区包容性转型的关键。如专家们所言,我们不缺乏资金,缺乏的是如何确保各层级各类型的资金有效流向包容性转型领域的机制。为了营造更好的资金动员环境,与会专家提出了如下几点政策建议与展望,一是加快推动落实全国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及行业目录,为地方提供政策和技术路径参考;二是强化地方财政与金融机构的协作,优化地方财政激励机制,降低转型金融的风险;三是深化国际合作,引入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市场化工具,动员多元资金;四是关注转型过程中的包容性元素,重点关注就业安置、社会保障和成本与利益分配机制,确保转型过程的包容性、公正与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