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之路

绿色金融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1],其核心在于通过⾦融杠杆和资源配置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生态可持续和社会有益的项目。绿色金融的概念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污染治理,经过多年演进,关注点逐渐拓展至气候变化与更广泛的自然协同[2]

作为全球绿色发展的重要引领者,中国长期致力于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2007年,中国政府就开始使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多项绿色金融工具。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绿色金融工作组,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14条建议,并指出中国每年需要4万亿元的绿色资金,且其中85%以上的绿色投资必须由社会资本来提供,绿色金融因此成为中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要素[3]2016年,中国出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4],这是全球首份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全面绿色金融体系政策框架。次年,中国实施了更为广泛且影响深远的绿色金融试点政策(GFPP[5]。中国选择了五个省份的八个城市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区(见图1),鼓励它们改进和创新现有的绿色金融工具,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这些试点的核心目标是在五年内验证绿色金融工具和政策的有效性,并探索它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可行性,这也是绿色金融在区域政策框架下发展演进的关键阶段。截至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479只,规模约8388.7亿元,全球排名第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0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3.4%[6]

1: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分布图

图片来源:保尔森基金会观点评述文章[7]

湖州作为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发挥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并以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显著成就证明了中央政府推行的试点政策的有效性[8]2017年,湖州被国务院指定为第一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自试点实施七年以来,湖州的绿色信贷余额年均增长超过40%,绿色贷款占比超过全市贷款总额的30%。绿色信贷余额从2017年的300多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000多亿元,绿色信贷余额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且绿色贷款的不良率接近于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目前,湖州的金融机构已累计开发了180多款绿色金融产品,涵盖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担保等多个领域,为湖州的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同时,湖州已经建立了全面的绿色金融激励与约束制度,为试验区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持,绿色金融也成为了湖州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绿色金融改革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部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湖州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用了“自上而下”顶层推动和“自下而上”基层创新相结合的路径(见表2)。

2: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实施框架

来源:HZGF由公开信息整理

在顶层设计层面,2017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浙江省湖州市、衢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12](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为湖州绿色金融改革提供了系统规划。《总体方案》明确了构建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构建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等10项主要任务。同时,《总体方案》强调了政策支持的重要性,提出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运用再贷款与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对试验区在绿色信贷方面表现优异的机构给予一定政策倾斜等,以此增强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内生动力。湖州市依据《总体方案》在20177月制定了《湖州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13](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21项改革任务和年度推进计划,建立了任务分工体系并落实了责任单位,为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探索实践提供了政策指导与支持。2023年,湖州进一步出台了新一轮绿色金融改革政策意见[14](绿色金融政策2.0),包含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健全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强化可持续金融标准体系建设、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绿色金融能力建设五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湖州的绿色金融改革走深走实。

财政政策在改革初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湖州政府认识到仅靠政府自身的资金无法满足绿色发展庞大的资金需求,因此通过财政激励机制有效撬动了社会资本对绿色项目的广泛参与。2017年,湖州政府就出台绿色金融25” “金融10等配套政策,设立了1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和1亿元绿色贴息资金,专门用于绿色项目的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15]。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曾讨论过类似的财政贴息机制,但由于贴息资金需要动用政府当年的财政支出,而回报可能需数年后才能显现,许多地方政府难以推行。湖州市则凭借其前瞻性的决策力,坚定实施了这一政策,成为少数真正落实绿色贷款贴息的地区之一[16]。同时,湖州政府建立了兜底式的绿色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为银行发放的绿色贷款设立5%的风险补偿资金池,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此外,湖州政府后续还根据行业特点,制定了如绿色建筑、绿色保险等领域的专项支持政策。例如,湖州政府在2021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绿色建筑提质发展的意见》[17],对新建高星级绿色建筑提供容积率奖励,并对绿色建材企业提供直接资金补贴,激励行业向绿色转型。通过这些措施,湖州政府降低了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促使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金融。

在此基础上,湖州政府进一步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增强了对这些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并有效扩大了绿色金融的覆盖范围。2017年,湖州政府构建了以再贷款资金+绿色信贷产品为核心框架的管理模式,将央行的再贷款资金与绿色信贷产品相结合,推出绿色园区贷两山白茶贷等典型绿色信贷产品,帮助企业以低成本获得再贷款资金。湖州政府还将绿色信贷资产纳入再贷款抵质押品范围,鼓励银行优先选择绿色和小微企业的贷款作为信贷资产质押品,并通过央行内部评级工具,加大对绿色低碳经济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21年,全市地方法人机构用于再贷款质押的37.41亿元信贷资产中,39.75%为绿色信贷资产。为支持工业领域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湖州政府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湖州市工业碳效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12条金融支持举措,包括优先支持碳效信贷业务、低碳企业和技改项目,并推动低碳企业票据的再贴现业务。湖州政府还利用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清洁能源、碳减排技术等领域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截至249月已通过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落地碳减排贷款70余笔,金额22.6亿元。

为确保这些政策能够被长效实施,地方立法至关重要。为此,湖州政府于2021年推出中国地市级首部《绿色金融促进条例》[18](以下简称“条例”),从规划引领、政策激励、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撑等多个方面构建了全方位绿色金融促进体系。湖州的市委书记和市长参与协调工作,在《条例》中明确规定跨部门的合作机制与各部门的职责,使财政政策体系对绿色金融的专项支持成为长效机制,不受政府换届的影响。同时,《条例》将绿色金融绩效评价纳入立法,明确各部门和金融机构在合作时需参考绿色金融绩效评价情况。此外,《条例》还设立了能动司法保障体系,加强对绿色金融活动的监督管理,对虚假披露碳排放情况、骗取绿色金融资金奖补、虚假宣传推广绿色金融产品等行为设置罚则,以保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

湖州政府构建并完善了一套地方标准体系以规范和指导绿色金融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围绕绿色融资主体认定、绿色专营机构建设、绿色金融发展评价等方面,湖州政府参与了7项国家标准和6项省级标准的编制,发布了15项地方标准,并推动了6项省级标准的立项,有效引导了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为解决融资主体绿色认定难的问题,2021年,湖州制定了中国首个区域性绿色融资主体认定规范,从环境影响(E)、社会责任(S)、公司治理(G)三个维度,设定了55项评估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和得分系数,将融资主体划分为“非绿、浅绿、中绿、深绿”四个等级。这套标准帮助金融机构更精准地识别绿色项目、构建绿色企业和项目数据库,并提供与企业绿色表现挂钩的金融支持,推动企业提升绿色表现。此外,湖州政府还在2022年参照《G20转型金融框架》[19]推出全国首个转型金融目录、转型计划编制指南、公正转型要求等标准文件。这些标准化工具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转型方案编制模板,降低了企业转型的难度与成本。

为防范洗绿行为和绿色金融信用风险,湖州政府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为绿色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首先,湖州政府率先构建了全域环境信息披露机制,根据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银行,制定了适用的标准模板。该披露机制从2018年起逐步推行,到2021年,全市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已实现环境信息披露。其次,自2018年起,湖州政府在绿色信贷准入、利率定价和信息披露等领域建立了标准化的自律机制,通过发布《湖州市绿色金融行业自律公约》《绿色信贷服务自律公约》[20]等,推动金融机构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要求,并通过同业惩戒机制强化违规行为的约束,确保绿色金融行为合规。为保障改革的有效落地,湖州政府还出台了绿色金融司法保障意见,从资金流向引导、司法保护和金融安全等方面提出了18条具体措施,有效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此外,湖州的监管部门逐年对银行机构开展绿色金融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进一步强化了监管约束力。

在此过程中,金融科技和数字化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为提升货币政策中与央行资金的对接效率,湖州政府配套开通了央行政策支持贷的线上服务平台,连接人民银行、地方金融机构和贷款企业,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可以通过该平台被快速传递,确保央行的低成本政策性资金高效流向实体经济。基于融资主体绿色认定标准,湖州政府开发了融资主体ESG评价系统,针对不同绿色等级的项目,财政分别提供12%9%6%的贷款贴息,非绿色项目则不享受贴息,累计为636家绿色企业贴息6131万元。此外,湖州金融办公室在2018年牵头建立了绿色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高效对接符合绿色标准的项目与金融机构,大幅提升了绿色项目的融资效率。自这一平台成立以来,已为绿色项目成功对接了超过5000亿元的资金,平均对接时间从原来的多日缩短至一天半,显著加快了项目的融资进程并提高了成功率。湖州政府金融办公室还联合湖州绿金发展中心陆续开发运营了绿贷通、“绿信通”、“绿融通”等一系列金融科技平台,以进一步优化银企对接流程,精准识别绿色项目,为金融机构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在顶层设计与平台赋能的推动下,湖州绿色金融市场展现出强劲活力,金融机构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社会资本也积极响应,形成了政策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湖州域内的金融机构率先在全国设立了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包括绿色金融事业部和绿色支行,专门负责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发与管理。这些机构不仅在信贷审批、资金价格、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方面将其业务与传统业务分离,还在产品创新、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专门的设计和调整,以更好地支持绿色项目。截至249月,湖州已有53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其中24家为绿色支行,26家为绿色金融事业部,还包括2家绿色保险创新实验室和1家绿色保险创新研究院。此外,湖州积极推动碳中和银行建设,鼓励银行在自身运营和投融资业务中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截至249月,湖州已有15家银行开展碳中和银行试点,其中安吉农商银行成为中国首家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在机构建设机制的助推下,湖州的各类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优势,近年来累计开发了180多款绿色金融产品,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担保等多个领域,为湖州的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例如,在绿色保险领域,湖州人保财险推出了保费+服务+监管+信贷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模式,将保费的一部分用于环境风险体检,帮助企业检测潜在的环境风险。如果企业未能改善环保措施,银行将对其信贷额度进行调整或提高贷款利率,甚至可能拒绝贷款,从而提前预防相关风险。在县域层级,安吉农商银行与德清农商银行等地方法人银行在融合发展绿色与普惠金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也有显著成就。

得益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广泛的金融激励机制,大东吴、天能集团等企业顺势推动绿色转型。在绿色金融工具的助力下,这些企业不仅降低了转型成本,还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发展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湖州也因此获评2023年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绿色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PM2.5浓度下降31.9%,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77.6%,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持续上升,位居全省第三。2022年湖州市被《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大会认定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

注释:

[1] Umar, M., & Safi, A. (2023). Do green finance and innovation matter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case of OECD economies. Energy Economics, 119, 106560.
[2]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2021).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历程、经验及展望. https://www.pbcsf.tsinghua.edu.cn/__local/8/DC/FA/9D3571C3AE020F94E11F6D4460B_18BA7D66_1392E8.pdf?e=.pdf
[3] 马骏. (2023). 绿色金融—中国与国际的倡议. 20230829211849377209.pdf (pku.edu.cn)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16).《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https://www.mee.gov.cn/gkml/hbb/gwy/201611/t20161124_368163.htm
[5] 中国政府网. (2017). 我国将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_政策解读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6]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IIGF). (2024). 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年报IIGF专刊 | 2023年中国绿色债券年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cufe.edu.cn)
[7] 保尔森基金会. (2019). 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振翅欲飞. https://paulsoninstitute.org.cn/green-finance/green-scene/chinas-green-finance-pilot-zones-ready-for-takeoff/
[8] Zhang, H., Wang, Y., Li, R., Si, H., & Liu, W. (2023). Can green finance promote urban green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green finance reform and innovation pilot zone i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30(5), 12041-12058.
[9] 中国金融. (2024).绿色金融改革引领绿色发展的湖州实践.《中国金融》|绿色金融改革引领绿色发展的湖州实践_腾讯新闻 (qq.com)
[10] 湖州市人民政府. (2024). 《湖州市2024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进计划》.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 2024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进计划的通知 (huzhou.gov.cn)
[11]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21). 《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浙江政务服务网-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 (zj.gov.cn)
[12] 中国人民银行. (2017). 《浙江省湖州市、衢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3332861/index.html
[13] 湖州市人民政府. (2017). 《湖州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https://www.huzhou.gov.cn/art/2017/11/21/art_1229561842_1646833.html
[14]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 (2023). 湖州市出台新一轮绿色金融政策
推动绿色金融改革走深走实. http://www.greenfinance.org.cn/displaynews.php?id=4201
[15] 湖州市人民政府. (2017).《湖州市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若干意见》. jrw.huzhou.gov.cn
[16] 灼见金融. (2024). 香港应借鉴湖州绿色金融试点鼓励创新且推出相关平台框架.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9%A6%99%E6%B8%AF%E6%87%89%E5%80%9F%E9%91%91%E6%B9%96%E5%B7%9E%E7%B6%A0%E8%89%B2%E9%87%91%E8%9E%8D%E8%A9%A6%E9%BB%9E-%E9%BC%93%E5%8B%B5%E5%89%B5%E6%96%B0%E4%B8%94%E6%8E%A8%E5%87%BA%E7%9B%B8%E9%97%9C/
[17] 湖州市人民政府. (2021).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绿色建筑提质发展的意见》.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绿色建筑提质发展的意见 (huzhou.gov.cn)
[18]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21). 《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浙江政务服务网-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 (zj.gov.cn)
[19] 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 (2023). 《2023年二十国集团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成果》. (pbc.gov.cn)
[20] 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金融办). (2023). 湖州:绿色金融基础日渐扎实. 湖州:绿色金融基础日渐扎实 (z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