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适应融资机遇”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25年6月12日,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与湖州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湖州绿金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气候适应融资机遇”专家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是IFC和湖州绿金院气候适应融资合作的一项重要行业交流活动,汇集了来自金融主管部门、监管机构、国内外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共同探讨气候适应投融资的机遇与挑战,并分享良好实践。此次会议旨在建立专家平台,进一步推动前沿研究在政策与实践中的落地转化。

会议现场照片|湖州绿金院摄

朱闻琴  IFC驻华代表处首席国别官员

朱闻琴指出,创造就业是世界银行集团(包括IFC)的战略重点。极端天气对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造成影响,而降低脆弱性、增强韧性、提升气候适应能力是应对这一挑战并持续创造就业的关键。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资,不仅能支持企业成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还能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她表示,期待与更多合作伙伴携手,提出更具前瞻性、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共创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富有韧性的未来。

白韫雯  湖州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白韫雯强调,近年来,气候相关的系统性风险愈发显著,逐渐成为关乎经济安全、民生保障乃至金融稳定的核心问题。加强气候风险评估与管理、推动适应融资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气候适应与低碳转型可以相互促进,两者结合可产生综合效益,并催生新兴产业和市场机会。她建议通过深入研究和调研,首先建立清晰的适应融资定义标准和评估机制。在此基础上,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出台相关目录、安排政策激励措施,以及加强财政政策的协调。例如,应确保国家超长期国债的投向能够带来显著的适应效益。此外,还需加强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能力建设,积极动员资金与资源,为气候适应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朱韵  IFC金融机构局高级项目官员、东亚太地区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负责人

朱韵从构建气候风险管理框架、培育气候适应投融资市场和开发气候韧性金融产品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IFC如何支持金融机构提升韧性。她指出,通过市场能力建设与机构试点,IFC中国气候韧性金融项目正在孵化一系列商业案例,助力金融机构定制韧性战略,增强风险管理与投资机遇识别能力,并探索保险创新。

陈蓥婕  湖州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主管

陈蓥婕详细介绍了“中国气候适应投融资机遇”报告的主要发现。中国社会经济系统提升气候韧性的需求巨大,但企业和金融机构扩大适应性投融资面临气候物理风险评估难、适应活动识别难、项目落地与效益评估难等挑战。在标准方面,国际上,气候适应活动的范围与分类逐步明确,国内的绿色金融标准还待强化对工业、能源和交通等高风险部门适应活动的支持。在市场方面,研究根据行业和区域特征,初步测算了各重点行业的适应资金需求,以及私营部门的参与前景。在金融机构实践方面,以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扩建项目和江苏银行推动矿区生态修复项目为例,研究发现许多具有商业可行性的项目能产生适应效益,通过公共部门的引导,金融工具可以支持包括适应气候变化等多元可持续目标。

报告建议,一方面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中进一步纳入适应性视角,强化对金融机构气候风险评估的要求与指引,并探索创新风险分担与转型机制。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开展气候物理风险评估,在适应性重点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创新适应性融资的支持模式。

点评与讨论

在点评与讨论环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金融市场处处长杨娉,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金融研究处副处长李菡,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产品组执行负责人、董事总经理潘伟,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气候风险研究中心秘书长方云龙,渣打银行可持续金融部华北地区业务主管苏越,马鞍山农商银行行长李小斌,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中国区负责人谢文泓,瑞士再保险公共利益风险业务部中国区副总裁焦洁和世界资源研究所可持续投融资部门研究员苏亭等领导与专家围绕扩大适应融资市场机遇这一主题分享了宝贵的见解。

从政策和制度支撑方面,专家认为:第一,推动气候相关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打破数据壁垒,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气候数据支持,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第二,完善绿色金融标准需明确适应活动的定义和范围,同时需注意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从而更好地支持气候适应融资的发展。第三,创新保险机制,扩大保险覆盖面,提升保险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保险应对气候风险的关键作用。

从金融机构与产品创新角度,专家认为:第一,加强科技赋能,运用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机构在气候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中的效率和精准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全流程气候风险管理。第二,强化政策引导与能力建设,提升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气候适应性融资的认知和参与度,并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教育,提高金融机构参与气候适应融资项目的积极性。第三,探索科学、准确的风险定价机制,探索将气候因子纳入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体系和模型。

从挖掘市场潜力角度,专家认为:第一,现阶段气候韧性融资的范围相对较广,有助于扩大韧性融资的规模效应并增强市场关注。第二,根据韧性活动的类型、特征和效益,可以探索建立融资活动效益评估的综合矩阵,并配套激励机制。第三,加强投资者、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的合作,发挥保险行业风险分担和转移的作用,为银行授信提供支持,以提升金融系统韧性。

总结与展望

会议最后,IFC朱韵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适应性金融是一项极具意义的工作,需要长期、耐心的资本投入,并全面估算其影响力与效益。她强调,作为跨部门、跨领域的专业领域,动员这类融资需要搭建多方共识,建立专家库,并强化行业能力建设。

IFC中国气候韧性金融项目在IFC全球气候风险项目下设立。未来,IFC与湖州绿金院将继续与各方携手,助力金融从业者深化对气候适应与韧性金融的理解,提升识别和管理气候风险、开展适应行动的能力,推动更多案例落地与气候韧性融资的发展。